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深山里,每当农历新年或重要节庆,一阵阵神秘的鼓点就会穿透云雾缭绕的山谷。这是传承千年的土家傩戏正在上演,这项融合了原始宗教、戏剧表演和民俗仪式的古老艺术,被誉为”中国戏剧活化石”。
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驱鬼逐疫仪式,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。重庆地区的土家傩戏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。与贵州、湖南等地的傩戏不同,重庆土家傩戏更强调”傩堂戏”的完整性,保留了更多原始祭祀元素。2006年,土家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完整的傩戏表演包含三个核心环节:开坛、正戏和收坛。开坛仪式最为神秘,掌坛师要焚香请神,用鸡血画符,整个过程充满原始宗教色彩。正戏部分则分为”傩堂正戏”和”傩堂外戏”两大类,前者以驱邪纳福为主,后者则发展出完整的故事剧情。最令人震撼的是”踩刀梯”表演,傩法师赤脚攀登由24把锋利钢刀组成的刀梯,展现人神沟通的超凡能力。
面具是傩戏的灵魂所在。重庆土家傩戏面具有”三十六诸天,七十二地煞”之说,每个面具都代表特定的神灵角色。制作一个传统傩面具需要经历选材、粗坯、精雕、上漆等12道工序,使用的楠木必须来自特定方位的古树。酉阳非遗传承人田茂林介绍:”面具的眼睛最讲究,要雕出’三分人样,七分神威’的感觉。”
音乐在傩戏中同样至关重要。土家傩戏使用牛角号、师刀、排鼓等特色乐器,唱腔融合了土家山歌的韵律。最特别的要数”傩腔”,这是一种介于说话和歌唱之间的特殊发声方式,需要从丹田运气,声音浑厚穿透。现已83岁高龄的传承人张法旺说:”学傩腔要先练三年气,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个耐心了。”
随着时代变迁,傩戏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。一方面,传统祭祀功能逐渐弱化;另一方面,年轻一代对这项古老艺术兴趣寥寥。酉阳文化馆馆长李明告诉我们:”全县能完整表演傩戏的艺人不足20人,最年轻的也已50多岁。”为此,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:建立傩戏传习所,将傩戏引入校园,开发文创产品等。
令人欣慰的是,在旅游开发的推动下,傩戏正在焕发新的生机。龚滩古镇的常态化演出场场爆满,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游客也能体验戴面具、跳傩舞的乐趣。更可喜的是,一些”傩二代”开始回归,90后姑娘田小雨放弃城市工作,专心跟父亲学习傩戏表演:”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,我有责任把它传下去。”
重庆大学教授、民俗学专家王立新指出:”傩戏保护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存,更要激活其当代价值。它蕴含的生态智慧、社群凝聚功能都值得现代人借鉴。”确实,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,傩戏这种古老仪式艺术提醒着我们:人需要与自然对话,需要仪式感的生活。